最近这两周,全国推行网课,父母成了最遭殃的人。父母既要在线办公,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助孩子完成上课内容。老师的一部分教育任务,转移到了父母身上,现实问题是,孩子并不能真正把父母当成老师。孩子在父母面前“过于放肆”,对网络上课概念也不强,上一会课就要吃东西,又要上厕所,没有自控力,学习效果很差。
很多家长苦不堪言,纷纷吐槽在线教育不够人性化,无法让孩子真正学到知识,还耗费家长大量时间精力。虽然目前在线教育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但在线教育确实推动全国教育公平,让很多偏远地区能享受到一线城市的优质课程和师资。在线教育在遇到疫情这样不可抗力事件时,也是一种教学的途径,不至于让孩子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就停课停学。再反过来思考: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学能力难道不是教育中的必修课吗?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不能把教育扔给学校就算了,从小形成良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父母很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要提供充足的引导,特别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如果引导得当,孩子懂得了管理自我,有助于孩子成人后的自我学习成长。香港著名媒体人周轶君曾探访六国,拍摄了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日本集体式教育、芬兰无竞争教育、印度Jugaad教育、英国精英式教育、以色列创业教育、中国厚文化教育,其中在富有教育强国盛名的芬兰教育中,有提到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学习。芬兰教师和父母善于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度,让孩子爱上探索,孩子会自己花很多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一探究竟。也正是因为从小培养了这样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长大后,孩子想要画画,想要了解某一方向的学术内容,自己就会安排时间练习,去翻阅资料。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伴随着人的一生,一生因此受益。
新兴的少儿编程行业是培养孩子接受在线教育,习得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的最佳课程。现在浙江、重庆、成都将少儿编程纳入中高考内容,相信未来编程也会成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家在线学习编程,既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开发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线少儿编程课可以让孩子在家就能接受教育,父母不用浪费时间精力接送孩子。以2019年新秀企业和码编程为代表,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少儿编程课程的学习模式。和码编程采取的是AI双师教学模式,主讲老师是经验丰富,具有亲和力,让大家都能接受优质的教学课程,每位孩子还会配备专属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提醒孩子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能随时为孩子解疑答惑。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随时发送问题给班主任,而且考虑低年级孩子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具备语音功能,这样父母就不用过于操心了,也不用一直花费大量精力辅导功课,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和码编程的一节编程课约20分钟左右,时间比较短,并且里面的课程内容是用剧情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孩子集中精力学习20分钟不是问题。父母在手机能了解到孩子是否按时上课,孩子作业情况,随时接收孩子学习信息。孩子的课程班主任还会定期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改善点,让父母也可以更加针对性的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少儿编程既能让孩子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编程技能,还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网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规定,经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1.2019级学生周某某,违反学校《关于进一步做好开学前夕疫情防控及相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规定,未经报告私自返青,依据学校学生纪律处分有关规定,给予警告处分;
2.该生所在学院2019级辅导员刘某,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不力,在知悉该生私自返青的情况下,近一周时间未如实向学院学校报告其私自返青信息,依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纪律规定,给予诫勉谈话,取消一年内评先评优资格,一年内不得晋职晋级;
3.该生所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落实疫情防控责任不到位,在上述事件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责令在学院领导班子和学校防控学生工作组内作出深刻检查;
4.该生所在学院党委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主体责任不到位,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放松懈怠思想和侥幸心理,希望各单位引以为戒,切实扛起防控责任,逐级逐人落实好学校防控工作各项要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
QS全球教育集团3日在伦敦发布了第10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本次排名横跨5大学科群和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的1368所高校。中国大学持续进步——118所大学的1066个学科入选全球600强(中国大陆84所,中国香港9所,中国台湾23所,中国澳门2所),188个学科进入全球50强。其中,中国大陆100个,中国香港76个,中国台湾11个,中国澳门1个。中国大学世界50强大学的数量连续五年提高,这种情况在排名史上还是首次出现。中国在学科排名前十和前二十中的数量也在增加。
该排名结果来自94000位全球权威学者对学科的全面评估、44000家顶尖雇主对大学毕业生全球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最大文摘数据库Scopus中2250万篇研究论文以及1.62亿条引文数据的分析。
中国大陆5个学科世界10强——比去年增加一个。清华大学3个(材料学第9、环境科学第9、土木与结构工程第10)、北京大学1个(现代语言学第9)、中国农业大学1个(农业与林业第10)。
中国港澳台地区,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全球第4名,台湾大学现代语言学全球第33名,澳门大学语言学全球第201-250名。
世界前20名的学科,清华有13个,北大有10个,同济有2个(艺术设计第13名、建筑第18名)。
世界前50名的学科,18所中国大陆大学的100个学科进入世界50强,和双一流启动年2016年相比(65个学科),数量增加了54%。其中,北京大学32个,清华大学22个,上海交通大学12个,复旦大学11个,浙江大学4个,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各3个,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2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各1个。
“QS世界学科排名”五年纵向分析结果主要表明: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进步,而美国教育体系在退步;2016年,中国有157个学科进入世界50强:现在有188个。同年,美国的这一数字为753个;目前为769个。美国大学世界50强的学科数量在过去两年一直在减少——从2018年的806个减少到2020年的769个。世界第一的学科:美国有30个,英国13个,荷兰和瑞士各2个,加拿大1个。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Dr. Christina Yan Zhang)表示:“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4年成绩显著,世界50强学科增长54%,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稳步迈进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在十四五规划中,可以考虑如何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给高校和院系更多自主权,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在建立有公信力的国内外学术同行和雇主评价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不断完善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和交叉,发展注重个性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同时,鼓励更多原创性、前瞻性的全球产学研合作,加强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早日建成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来源|搜狐教育
海外网3月5日电香港教育局早前宣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即香港“高考”)笔试将如期在3月27日开考,所有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生均须佩戴口罩。4日,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已准备50万个口罩,供考生入场考试时使用。
据香港“橙新闻”报道,昨日(4日),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笔试将于3月27日开考,香港各中学即日起可分批到考评局领取准考证及口罩,考生到学校领取准考证时,学校会一并按照考生考试天数派发相应数量的口罩。其中,港岛及九龙区的学校可到新蒲岗的考评局办事处领取,新界区的学校可到荃湾领取。
至于自修生方面,港媒表示,在收到考评局邮寄的准考证后,自修生可于3月16日起,凭准考证去向考评局领取相应数量的口罩。(海外网 张莎莎)
来源:海外网
原标题:香港“高考”将如期举行 特区教育局将派发50万个口罩供考生使用
注: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月2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有序保障工作。
0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按照属地原则,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在实现疫情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及时将教育系统纳入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重点领域。要根据本地、本单位开学后急剧增加的防疫物资需求,及时加强疫情研判和物资测算,特别是针对学校开学物资需求激增可能导致市场断供的情况,科学合理制订错时错峰开学方案,落实落细各项措施,提前、有序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工作。
02、进一步统筹保障经费
要按照《湖南省财政厅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学校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湘财教〔2020〕2 号)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落实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有关政策的通知》(湘财购函〔2020〕1 号)等文件要求,加大资金统筹调整力度,加快资金拨付使用,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全省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所需必要的防控物资和经费,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保障,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03、进一步强化物资保障
为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省教育厅前期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系协调了一批防控物资采购保障门店、医药流通企业和相关生产企业,供各地、各高校自主采购、订购或团购。因教育系统普通医用口罩特别是儿童口罩需求量大,市场供应不足,省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衔接有关企业转产增产,届时省教育厅将根据全省统一调配方案,组织各市州、各高校分别统一采购并组织发放到位,有序保障师生口罩供应。
资料来源:澎拜新闻、长沙发布、湘微教育、星辰在线、青年湖南等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可组织已完成学位论文春季毕业研究生开展远程视频答辩;合理调整优化夏季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方式与流程。
《通知》对已完成学位论文、尚未进行答辩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在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和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记名投票;对尚未完成学位论文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导师应加强指导,培养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开展后续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培养单位可通过在线审议等方式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保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
《通知》要求,统筹做好夏季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积极开放文献资源,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支持;要合理调整优化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方式与流程,努力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按期获得学位;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培养单位可适当顺延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并视情增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来源:央视新闻
3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已完成学位论文、尚未进行答辩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高校均处延期开学阶段。教育部因此下发通知,对春季毕业研究生和夏季毕业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作出安排。
具体而言,春季毕业研究生中,已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培养单位应在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下,进行后续学位授予相关工作;
对已完成学位论文、尚未进行答辩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在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和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记名投票;
对尚未完成学位论文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导师应加强指导,培养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开展后续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同时,培养单位可通过在线审议等方式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保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
对于夏季毕业研究生,教育部明确,各培养单位积极开放文献资源,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支持;要合理调整优化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时间、方式与流程,努力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按期获得学位;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培养单位可适当顺延培养和学位授予时间,并视情增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
此外,教育部指出,导师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日常沟通,通过线上交流研讨,主动为研究生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提供支持和指导。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毕业、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
今年,黑龙江省81所高校应届毕业生有22.4万人。疫情期间,该省将招聘工作搬到线上,开启招聘“云模式”,依托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线上累计接待咨询、就业改派、流动党员管理、学历认证等业务千余人次,35所高校还对1745名湖北籍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视频指导和帮扶,优先为他们推荐岗位,建立援助计划和台账。
强措施,保就业。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对疫情期间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提出要求。同时,积极调整政策,放宽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和改派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全面推行网上招聘、网上签约、网上审核、网上服务。81所高校全面融合,实现“就业指导不断线,咨询指导网上见”,征集、发布100余个就业指导精品课程视频。
黑龙江主动沟通,集聚资源,共享全国就业平台(新职业网)与各省份就业信息,整理发布国家和31个省份90多场线上招聘活动日程清单。目前,黑龙江已发布各地各单位春季网络招聘活动预告370场,发布4097家企业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7.56万个。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含1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1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7个。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同时撤销专业点367个。
据了解,本次新设专业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要求高校在申报专业时,首先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社会对新设专业的具体要求,并根据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制定培养方案。坚持标准导向,将相关专业类国家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经费保障等要求细化量化,通过专业申报系统设置底线门槛,并组织所有专业类教指委依据国标开展线上评议。坚持特色导向,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规划,把特色定位作为专业设置的质量内涵,按照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增设专业,统筹做好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具备条件高校设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布点,新增虚拟现实技术、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等一批目录外新专业;支持高校设置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学专业布点,新增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目录外新专业;支持高校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增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运动能力开发等一批目录外新专业。同时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严格把关,坚持宽窄相适,反对专业名称过于泛化或设置过窄。
防止“过热”专业。严格控制“过热”专业,遏制高校外延式扩张冲动。对于经济管理类等布点较多的专业,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及高校办学条件从严控制。29所高校申请增设相关专业,仅批准增设1个工商管理、3个会计学、4个旅游管理专业布点,大力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凝练办学优势和特色,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同时,教育部还一并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该目录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增补了近年来批准增设的新专业。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