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5月,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华士飞为组长、全国政协委员杜鹃为副组长的全国政协民宗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调研组赴贵州、湖南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两省的情况介绍,深入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湘西四个自治州和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怀化市,实地考察了15个州、县(市)中职、高职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当地党政部门、教育工作机构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交流。本报特编发此次调研报告。
现状:问题与成绩并存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2005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5个民族自治区职业教育的项目资金达84.03亿元。把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指导和协调教育对口支持机制的建立。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认识到位,将其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把职业教育列入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服务发展能力增强。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职业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财政投入不足,职教基础薄弱。一是普职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吃皇粮才算就业”、“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比发达地区更为突出,普职发展失衡。2012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为53∶47,湖南省民族地区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为63∶37,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10个百分点。贵州省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比例较低,每年有20多万初中毕业生未能继续接受教育。二是办学条件较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职业教育缺乏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中职和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缺校舍、缺专业师资、缺实习实训设备的“三缺”现象。贵州省中职教育生师比高达33.2∶1,列全国第29位;生均仪器设备值为2152.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湖南省湘西州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到20%,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三是经费缺口大、债务负担重。贵州、湖南许多州市人均财力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难以按政策规定落实职业教育地方财政匹配经费。在全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只能依靠贷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债务负担沉重。
产业发展滞后,产教融合度低。民族地区产业不发达,提供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带动力不强。当地产业结构多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和“一矿独大”,加工程度低,对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吸纳就业容量有限。2012年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近一半,但仅容纳全部劳动力的1/6。贵州省职业教育毕业生近半数以上输送到外省就业,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倒逼职业教育”的局面短期内在民族地区难以出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很多职业学校还只能开设传统的农林机电专业,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劳动者就业技能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总体上比较突出。如黔西南州201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2.27万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9.2%,从事体力劳动的有38.05万人,占90.01%。此外,一些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国家通用语文水平不高,外出务工存在语言障碍,择业眼光更多局限在本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与产业融合。
市场发育不足,校企合作困难。民族地区企业较少,实力较弱,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缺乏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的激励机制,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少。校企合作目前还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升高,不愿意付出资金和成本来与职业院校合作。即使有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也多处于简单的“顶岗实习”层次,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层面,未能真正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师资补给等,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难以全面铺开和施行。
统筹规划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突出。一是缺乏统筹设计和科学规划。部分院校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同质化。一些地方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全面开花,产业园区发展贪大求全,存在“一拥而起,一哄而散”的恶性竞争的风险,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没有很好对接,难以体现当地的特色和优势,部分具有民族特色工种实操经验的教师,只有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而无相关教师资格证,无法从事学校教学工作,难以满足民族特色工种及园区企业急缺工种的培训需求。三是办学机制有待改进。受办学条件、办学观念的限制,不少职校照搬普通中学模式,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中学没有多少差别,没能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学时。毕业生实操能力不强,难以顺畅就业。
问策:加大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建议:
把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安排、优先考虑。一是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在各级财政中计划单列,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比重。并将人口权重、贫困人口权重、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作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分配的依据,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二是提高民族地区生均经费、项目经费的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助学金补助额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增加中央财政负担比重,参照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和地方的比例分担,减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三是继续推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建设债务化转工作,提高债务化转额度,帮助民族地区减轻职业院校的债务负担。四是对武陵山、乌蒙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特殊支持。
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一是结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形成包括中职、高职、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按照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要求,既防止低水平重复办学,也防止教育园区建设盲目高投入。根据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人口状况,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充分考虑空间因素和基础因素,实行集团化办学。通过合并、改建等方式,将大中城市和人口大县原有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打造成设备完善、教育质量较高、覆盖面较广的职业学校。三是改变职业培训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标准不一的状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整合各行业已有的培训和就业补助经费。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形式打包,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一是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建设扶持力度,做好重大项目布局,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面向民族优秀文化、民族传统工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特色农牧业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二是依托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择优扶持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地区产业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药材种植专业等,利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三是充分认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特殊性。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淡化过分强调办学占地面积、“双师型”师资等“一刀切”的评价指标,根据地区专业特色和技能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和学制,消除特色专业技师进入职教系统的制度障碍。四是完善相关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切实落实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准予在所得税中扣除的有关政策,制定具体征管办法;对接收学生实习或工作的企业在社会保险、信用贷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倾斜,并给予民办职业教育学生同等待遇。五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中企业、院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明确权责关系,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提升质量水平。一是依托国家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缩小地区差距,提升民族地区办学质量和水平。把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培训教师、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挂职等纳入国家对口支援的内容,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二是鼓励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引导东部职业教育重点院校在西部民族地区建立分校或合作办学点。三是继续办好包括西藏班、新疆班在内的内地中职班,特别是做好学生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发挥其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四是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共享的全国优质职教资源网络信息平台,有效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五是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高职校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比例,建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机制,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中职学校的校长培训,帮助民族地区改变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地区一些偏远农牧区交通较为闭塞、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文水平不高,甚至听不懂、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给就学、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建议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把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必备的职业技能,为拓宽就业门路创造有利条件。
调研组人员名单
组长
华士飞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
副组长
杜鹃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组原组长(女)
成员
黄康生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布依族)
王伟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原部长
崔景龙全国政协委员,武装警察部队原副政治委员
田岚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土家族)
潘鲁生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上一篇:教育迈进大都会时刻?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